“唯夏氏为国,知义而尚仁,贵忠而爱贤,无暴虐及民,无淫凶于己,故兵所加而胜,令所到而服。”——殷侔《窦建德碑》
在历史的长河中,李渊以长安为拯救之地,荟萃英才,建立了李唐政权;而与此同时,王世充则趁机自立为帝,建立郑国,取代了被他废除的皇泰主杨侗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隋朝的末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,各地豪强纷纷崛起,争相斗艳。为谋求更大的统一和稳定,大夏国的创立者窦建德,努力于是积极与李唐展开外交合作。同时,他也不断尝试削弱王世充的势力,以期稳固自己的政权。然而,到了公元621年的5月,窦建德为了避免与王世充一同覆灭,不得已出兵支援郑国,然而不幸的是,他的军队在武牢遭遇了李世民的重创,士气遭受极大打击。
展开剩余71%提及窦建德,很多人对他的认知恐怕仅限于他在隋末那段历史中的地位与声名,认为他是李渊统一天下前的一道障碍。然而,窦建德本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?他所建立的大夏国政权究竟是何种景象,鲜有人深入探讨这一领域。正因为如此,窦建德的脑海中映出的理想政权无疑是值得称颂的。在当时的历史资料中,窦建德被描绘为极为关心百姓的人,他从不施加暴政,因此深受百姓爱戴,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威望。
然而,稀奇的是,在那次惨痛的战败之后,窦建德的残余力量毫无反抗之力,纷纷溃散,迅速望风而逃。随后,在齐善行、裴矩等人的带领下,他们甚至将山东地区的资源无条件地奉献给了李唐。这在客观上显示出,尽管窦建德是一位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,并且手下聚集了许多杰出的谋士,使得他得以在乱世中迅速崛起并占据一方,但其实他的政权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先天性不足。
在主观因素的分析中,很多人认为是窦建德在决定援助王世充时,轻信了刘斌的建议,导致“举全国之力”向王世充支援的重大决策变得错误。然而,单从结果的失败来分析这一决策的对错,并未能够完全成立。笔者认为,窦建德出兵支援王世充实在是时机不当。早在他直面王世充之前,其实已经与王世充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,然则在李唐崛起并有吞并四方的气势时,窦建德本应与王世充联手,共同抵挡李唐的扩张势头。
最后,等到窦建德集中精力消灭东南义军孟海公部时,已是王世充岌岌可危的时刻。此时,王世充与窦建德心知肚明道义与生存的危机,但为了拯救彼此的命运,显然已为时已晚。结果,窦建德雄心勃勃的援军遭遇李世民强大军队的迎击,不幸兵败而被俘,之后被李渊处理,结束了他辉煌而短暂的统治。没过多久,残留的窦建德旧部因失去主心骨,纷纷投降,大夏国的统治也因而走向终结,未能再续辉煌。
在窦建德被俘之后,其残余部队逃回了洺州,面对着濒临解体的局势,众人开始讨论是否拥立窦建德的养子为新主,继续在滨海地区坚持抵抗。然而,此时的齐善行、裴矩等人,连同窦建德身边最忠诚的将领如高雅贤、曹湛,也已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与决心。于是,在内外局势的影响下,大夏国内部早已人心惶惶,最终他们选择了投降,了结了这段历史的悲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配资-炒股平台配资-炒股指杠杆收费-股票免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